首    页 部门简介 党建工作 法规制度 工作动态 夕阳风采 活动掠影 健康知识 通知公告 友情链接
关于开展2023年重阳节活...
关于“八八战略”实施20...
关于开展“银色人才”推...
关于招募风和苑等四片区...
关于征集银辉讲师团精品...
关于征集教育教学随笔的通知
绍兴文理学院
  夕阳风采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钱茂竹)
发布者: 管理员          发布日期: 2018-09-06           浏览次数:

地名的遐思

 

钱茂竹

地名,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自然生态、历史人文,让人受哲理启迪,获无穷韵味。兹作二记,以寄情志。

(一)罗门畈记

绍兴老城区东南角有名为罗门畈者,过去除了住着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和种植一些水稻、蔬菜外,都是野丘土岗,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

为何称之为“罗门”,这却大有来头。隋大业元年(605),越国公杨素平定东南叛乱后,居住越城,当时的绍兴为会稽、山阴两县县治所在,又是新设的越州州治所在(此前为东扬州和会稽总督府)。这样一城有三大衙门同城而治,可见其政治地位何等重要,实为我国东南沿海第一要府,因此越国公就修建城池。办法是在当年范蠡修建的勾践小城和大城的基础上修建子城和罗城。罗城的范围很大,周长有二十四里之多,基本上与后来的环城马路相应。不久在罗城的东南角设立了罗门。“罗”即罗织、罗网,为保卫、守护之意。因为此处是绍兴向会稽山进出之孔道,人员往来频繁,故要作罗门。所谓罗门本是古代一种城防工事,在城门交界处向外再拓展一部分城墙作为士兵休息、武器库存、军事训练之用,所以罗门在当年是赫赫有名的。后来,越州罗门逐渐倾塌,以致堵塞废弛,但是罗门的地名却继续保存了下来,并把这一带称之为罗门畈。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地方,当时新建的师范学校在罗门畈北边,叫柳桥下,此处原有一处茶厂使用过的旧房叫“十间楼下”,我们学校就以这一破旧房子为教室、寝室,后来又在它的东面开辟了操场,在西边建了一排教室和一个简易的礼堂。每当期末考试停课复习的时候,同学们三三两两都到这一大片荒地上席地而坐,复习功课。那里坑坑洼洼,有小溪流、小水塘、小土岗,当然更多的是杂树、野草和乱七八糟的坟地,没人行走,只听得虫鸣鸟叫,四周一片寂静,故是一个复习、背诵功课的好地方。在这一大片荒地的旁边,有一些水稻田,在水稻田的东南边,就是这个小小的罗门畈村。每到冬天,村农会要举办冬学,邀请同学们去给农民上课,因此我与一些青年农民结成朋友,多少年后我在绍兴街上碰到他们,他们还能叫出我的名字,邀请我到他们家中做客。大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片荒凉的土地逐渐由塔山大队开辟为菜园地,由农民管理。政府中有的部门也在那里建造了一些房子,主要有工人疗养院和其他的一些设施,但是直到七十年代末极大部分土地仍是人烟稀少、无人经营的荒杂地,人们仍然称之为罗门畈。

罗门畈的巨大变化是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那里建造了一批又一批居民小区和一条又一条大小马路,它的西边是中兴路,东边是建功路(又名稽山路),又有两条通衢大道横贯东西,一条叫罗门路,一条叫罗门新路,在两路之旁,都是五六层、十来层的高楼。特别是后来,浙涤一厂在此建职工宿舍区,人来车往,十分热闹。而老城区的居民也很多迁于此处。现在罗门畈属塔山街道,成立了罗门社区,分设罗门西村、罗门北村、罗东公寓等,它的东边和南边是罗门港,罗门港水面宽阔,碧波荡漾,如有划船,则向北可以与平水东江相连,而另一支又流进城内,汇合投醪河向城中流去。罗门港向东就流入了府河,因此这是一个可以建设为水上游乐园的好地方。现在罗门畈最好游览处当然是罗门公园。这一公园是各居民区中一个较大的游乐场所。园内树木茂密葱茏,草地绿茵如毯,好几处平地,或石板铺就,或水泥浇成。每当晨光熹微,青年男女就在场地上打拳、跳跃、嬉闹;每当夜晚降临,华灯初上,中老年女子就在这里乐器伴奏,跳起了各式广场舞;还有三五成群演唱越剧的戏曲阁、拉二胡、吊嗓子,一片生气勃勃、热气腾腾的景象。这里还是书法家经常聚会的场所,有一幢新建的楼房,房间供人习书、交流,悬挂着很多古今名家的名作。其南边是一个较大池塘,一个码头突出在池塘中央,码头上有茶水、小卖部,每当春秋佳日,不少人就在椅上、桌旁品茗交谈,有时又成为一个演唱台。这幢楼旁有一条用木板铺就的长桥,炎炎夏日之晚,许多老人就到此处乘凉、聊天,凉风习习,水光涟漪,一轮明月,映照湖中,真使人有与天地聚合,乐而忘忧之感,可谓人间天堂。

罗门畈还有一所罗门幼儿园,社区的儿童都在此享受幸福的生活,蹦蹦跳跳,热闹异常。罗门畈的南边兴建了三座大桥,有罗门大桥、罗门港桥、浙涤一桥,通过这些大型桥梁,就与环城南路相接,因此进出罗门畈非常便捷。罗门畈还有农贸市场,各色蔬菜供人选购,既新鲜又便宜,深受居民欢迎。罗门畈上有一个小区,管理井井有条,十多年前获得市级先进称号,当时那里的居委会聘请了我校一位退休老师去任主任,这位老师热心为群众服务,起早落夜。走村穿户,访谈居民。我校当年管理系的一些学生也去这几个居委会做居委会主任助理,定期出墙报、宣传读报知识,甚至调解民间纠纷,因此在当年绍兴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罗门畈居委会的先进事迹和动人事例。

畈,本来是农民耕作的土地,产水稻、种蔬菜的地方,一般都比较清净、寂寞,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罗门畈再不是过去的“畈”字所能概括和描述的了,它已成了城市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改革开放伟大成果,巨大变化,写在罗门畈的土地上,铭刻在罗门畈人的心坎中,可以从罗门畈的精神和物质的景象上充分展示出来。讴歌罗门畈的变化,就是具体地讴歌新时代的精神。

使人遐思的是,绍兴老城区内有许多称“畈”的地方,除罗门畈外,在它的边旁,有望花畈、桂圆畈,城的西南边有螺丝畈,北边有北海畈、花园畈等,可见过去老城区内有许多农耕杂地,荒土乱岗,这些地方住户稀少,气氛寂寥,可是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现在畈名犹存,却都已建成通衢大道,或是宽大的市场、商店,或是居民游乐的公园、娱乐健身场所,高楼林立,人们生活和工作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之中。与过去相比,真有霄壤之别,但地名犹存,引人乡愁,不忘初心。今昔比较更激起人们热爱新时代,投入新征程,砥砺奋进的伟大精神。

(二)骆家葑记

骆家葑在绍兴城南,距老城十来里,现属鉴湖镇,在它的北边还有劳家葑、邹家葑等。

葑,本是水乡地带的地质地貌,长期的水域留存使许多水生植物生长在水地之上,于是形成了浮在水面的许多水草和其他的植物。久而久之,这些水生植物结成了水面上的一层浮物,好像把水封起来似的,所以人们称它为“葑”。凡是葑地,必是一处非常肥沃的土地,开垦以后利于水稻或其他作物的生长,因此人们称之为“葑田”。人们掌握了葑田的规律,使之成为农耕的肥壤沃土,成了绍兴鱼米之乡的一部分。据说,古代有几位姓骆的诸暨人,来到此处卜宅定居,因此就称为“骆家葑”。同样,又有姓劳、姓邹的人陆续居住到这一带,生活劳动,生齿日繁,遂成了一个个以姓氏为名的自然村。

笔者于1954年曾在骆家葑生活几个月。那时骆家葑是一个穷困的小村庄,一条河流流经全村,河的两旁是一条破旧的石板路,再就是一批老式的平房,楼房很少。而在民房与河流之间,建有一长排用芦苇、稻草搭建起来的工棚,工棚之下有许多石板组合的工具。原来这村的农民除了种水稻之外,还有一种手工业生产,那就是做草纸。因为平原上稻草多,稻草经过腐烂可以成为做草纸的原料。草纸分两大类,一类叫大草纸,主要是摏石灰、做纸筋之用;一类叫小草纸,比较细腻,主要是给南货店作包扎食品之用。农民们日夜辛劳,制作出大大小小、粗细不一的草纸,卖给人家挣点小钱。因为做草纸离不开水,要水浸泡、搓洗,因此村中的这条河水总是一片黄色,不能洗涤,更不能饮用,而且每当春夏之交,有一股臭气充斥空中,十分难闻。女孩子还有一种手工业,就是砑纸。因为绍兴多迷信用品,其鹿鸣纸往往与蜡箔连在一起,而蜡箔要敲得如纸那么薄,因此就要砑纸。砑纸的工具很小,但工作量很大,要把这些蜡箔打成整整齐齐、一块一块叠加在一起的纸,实在十分辛苦,最后由蜡箔店来家收购。背纸的人大多是妇女,而且往往由女孩子担任,白天时间不够,还要连夜劳作,如此方能完成任务,所以当地的女孩上学很少,在家辛勤劳动,赚点微薄工佃接济家用。当时骆家葑有一所小学,因为它是乡校,所以有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但是每个年级人数不多,往往是两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的复式班,全校也不过是一百多人,而且还经常有流生。因为家境困难,无钱缴学费、书簿费。路远的学生上学往往自带冷饭、干菜,冬天中午学校给他们加热用餐,学生总是破衣破鞋,很少看到穿新衣服的小朋友,有的学生加入了少先队,连红领巾都买不起。人们的生活太苦了。每当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时候,学校都要去动员他们参加升学考,但是许多家长说交不起中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因此当时小学毕业就好像已是考进了秀才,完成了学习任务,到城里的中学去读书,那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

天旋地转,时代嬗变,改革开放四十年,骆家葑旧貌换新颜。现在那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再临此处,真使人如有隔世之感。如今河江的水清澈如镜,两边的旧石板路早就变成柏油马路,河边制作草纸的工棚早已不存,全村的居民全部搬入了新房,全村又建有医院、大药房,有农贸市场、小超市,有老年俱乐部等,一条宽阔的马路115路车从绍兴城直到骆家葑,停车场地十分宽阔,几十辆汽车停在那里,旅客一到即可上车,公交车可南到南池村和会稽山腹地,向北过绍兴老城直达柯桥区。南来北往,东游西行,十分便捷。过去一些人想到城里去买房、打工,现在原在绍兴城里的人却想到村上买房做工了,真是城乡一体,乡村也变城里了,真正成了“城中村”。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骆家葑人热爱今天的村容村貌,自豪地说,“伢村里人哪一点比城里差?”现在附近还新建了绍兴市立医院和越州医院,在它的南边南池村,西边坡塘村,都是一派新气,再也见不到过去挨冻受饿、面如菜色的人了。村旁又建起了新的小学,与附近的小学组成了教育集团,教室内朗朗读书声,体育场上高昂的打球呐喊声,音乐室里欢乐的唱歌声,加上老年俱乐部的笑语声、戏曲声,汇聚在一起,组成了骆家葑人的大合唱。

骆家葑再不是过去那个“葑田”的样子了,葑而不动,浑身冷寂,也不是过去葑田之旁的破旧村庄了。犹在,可是已经起到了质的变化,肥厚的地力已经迸发了出来,组成了时代的交响曲,成了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骆家葑跨上了新时代奔腾的高铁列车,向着新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迈进。

 

[后退]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 联系电话:0575-88342877

您是访问本站的第位客人